<th id="yi0k2"><menu id="yi0k2"></menu></th>
  • <strike id="yi0k2"><s id="yi0k2"></s></strike>
  • 光模塊外殼資訊

    蘇州光通信模塊外殼

    作者:網絡投稿            發布時間:2023-03-07 00:00            閱讀次數:174

    網上有很多關于蘇州光通信模塊外殼,通信行業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資策略的知識,也有很多人為大家解答關于蘇州光通信模塊外殼的問題,今天瑞達豐光模塊外殼加工廠(m.xindifood.com)為大家整理了關于這方面的知識,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本文目錄一覽:

    1、蘇州光通信模塊外殼

    2、蘇州邁特通訊科技做什么的?

    蘇州光通信模塊外殼

    (報告出品方/作者:國信證券,馬成龍,陳彤,付曉欽)

    1 2021 年行情回顧:通信板塊整體基本持平,細分賽道分化明顯

    2021 年通信板塊年漲幅 0.1% ,跑贏滬深 300 指數 截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過去三年滬深 300 指數漲幅 63.5%,上證指數漲幅 45.1%,深證成指漲幅 103.2%,通信(申萬)指數漲幅 10.1%,大幅跑輸大盤。


    截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2021 年全年滬深 300 指數全年跌幅 5.6%,上證指 數全年漲幅 4.17%,深證成指漲幅 1.66%,通信(申萬)指數漲幅 0.1%,跑贏 滬深 300 指數,跑輸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在申萬各一級行業中排名第 17 名。

    通信板塊估值處歷史中等偏下水平,物聯網、IDC、光通信漲幅較好。

    截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以我們構建的通信股票池為統計基礎, 2011 年以來,通信行業 PE(TTM,整體法)最低達到過 27.3 倍,最高達到過 96.4 倍,中位數 40.6 倍,當前估值為 37.3 倍,處于歷史中位數偏下水平。

    從近一年的情況看,通信行業估值從 2020 年 10 月向下調整,到今年 5 月中旬 估值觸底反彈,8 月份受原材料價格上漲和限電影響,板塊估值持續回落,11 月份重回企穩上升。

    通信行業 PB(TTM)最低達到過 1.49 倍,最高達到過 6.92 倍,中位數 2.99 倍,當前估值為 3.00 倍,處于歷史中位數水平。


    在我們構建的通信股票池里有 126 家公司,截至 2021 年 12 月 24 日,2021 年 平均漲幅 6.12%,各細分板塊行情出現分化。其中,物聯網、IDC、光纖光纜 行業漲幅居前,2021 年全年漲幅分別為 26.9%、15.2%和 13.5%。物聯網板塊 受益行業內生高增長,相關標的如廣和通、移遠通信、拓邦股份、中穎電子、 瑞芯微等個股漲幅均高于 35%,板塊高景氣度持續。IDC 板塊的英維克、科華 數據等上游配套空調、電源公司受益于在新能源領域的拓展,漲幅居前,均超 過 60%。光纖光纜板塊漲幅居前的標的主要是中天科技等,同樣受益于風電、 儲能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漲幅均超過 30%。

    從個股表現來看,2021 年年漲幅排名前十的為:英維克(+153%)、拓邦股份 (+132%)、中穎電子(+131%)、萬隆光電(+102%)、全志科技(+101%)、 瑞芯微(+93%)、華測導航(+92%)、光庫科技(+84%)、威勝信息(+62%)、 萬馬科技(+62%),主要分布于 IDC、物聯網、北斗和光器件板塊。


    2 加速賽道一:物聯網——高景氣持續,萬物互聯加速到來

    物聯網連接數持續高增長,制式升級加速推進

    疫情與缺芯短期影響物聯網連接增長,但長期趨勢不變。疫情與芯片短缺對物聯網 產業鏈的需求與供應均有一定程度的負面作用,據 IoT Analytics 數據,預計 2021 年全球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 123 億,同比+9%,增速較前期明顯放緩。但長期來看, 物聯網賽道高增長持續,預計 2025 年連接數可超 270 億,21-25 年 CAGR 近 22%。


    其中,物聯網通信技術升級換代正加速推進。以蜂窩物聯網為例,一方面,2/3G 網絡持續向 NB-IoT/Cat.1/LTE-M 等切換,據 IoT Analytics,2020 年中國蜂窩物聯網模 組出貨量中,NB-IoT 模組占據 54%的份額,Cat.1 快速增長,份額為 12%;今年以 來,尤其是 Cat.1 需求仍保持快速增長,21Q2 同比+100%。另一方面,5G 成為 2021 年增長最快的通信制式,據 Counterpoint 數據,21Q2-Q3,5G 技術分別實現 800% 和 700%的爆發式增長。

    進口替代進展順利,國產廠商全球份額持續提升

    在行業景氣度不斷提升背景下,物聯網全產業鏈不斷受益,其中國產廠商在多 個產業鏈環節實現全球份額的不斷提升——物聯網芯片廠商正不斷實現國產替 代,國內模組廠商已獨占鰲頭,智能控制器產業東升西落格局也在持續進行:

    芯片國產替代持續進行

    AIoT 設備涉及的主要芯片類型包括:控制芯片(MCU)、電源管理芯片、傳感 器芯片、存儲芯片、無線連接芯片、音視頻處理芯片、信號鏈芯片等。受下游 需求持續旺盛、供應鏈安全需要等推動,國產芯片廠商正不斷實現國產替代, 如中穎電子已成為家電 MCU 龍頭,產品向車載領域拓展;恒玄科技在 TWS 藍牙主控方面維持第一梯隊,并進入智能手表市場;樂鑫科技位居 WiFi MCU 龍頭地位;翱捷科技在中低端蜂窩物聯網芯片領域實現快速成長,5G 等高端產 品亦有突破。

    國產模組廠商獨占鰲頭,東升西落已成定局

    從全球格局來看,國產模組廠商已穩居全球領先地位。據 Counterpoint 數據, 21Q3,全球排名前 5 的廠商均為中國廠商,分別為移遠通信、廣和通、中國移 動、日海智能、美格智能,CR5 合計市占率超過 60%(廣和通包括銳凌無線)。 另外,有方科技也進入了全球前 10 行列,位于第 8。


    蜂窩物聯網模組產業有望加速。從量的角度來看,據移遠通信數據,預計 21-24 年全球蜂窩物聯網模組出貨量仍將維持 20%的復合增速,2024 年出貨量將突破 8 億片;從價的角度,通信制式升級帶來價值量提升,據 Counterpoint 數據, 21Q2 受益于 5G 產品份額提升,全球蜂窩物聯網模組的平均售價增長 5%,遠 期來看預計 2024 年蜂窩物聯網模組 ASP 將達到 14.7 美元。

    智能控制器空間廣闊,全球產能向中國遷移

    智能控制器量價齊升,市場空間廣闊。從量的角度看,物聯網連接數正持續不 斷增長,且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推動智能控制器需求爆發;從價的角度,由 于智能化升級帶來的技術要求提升,導致產品附加值增長。在此推動下,智能 控制器市場空間廣闊,以主要大顆粒市場為例,預計 2025 年家電、電動工具 和汽車領域全球市場規模分別可達近 700 億元、250 億元和 6700 億元。

    行業東升西落,國產廠商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近年來,國內智能控制器廠商 業務收入加速增長,不斷斬獲 TTI、伊萊克斯、西門子等大客戶。以家電和電 動工具領域為例,國產廠商市占率已有較大突破,且仍有較大增長空間,預計 未來全球廠商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產業物聯網應用場景有望加速落地

    消費先行,產業后至。過去智能家居等消費物聯網發展更為迅速,但隨著物聯網繼 續發展,對產業的改造將成為物聯網的核心場景,未來產業物聯網連接數將超過消 費物聯網。其中,車聯網和工業互聯網是最重要的兩大場景。

    車聯網:最快速增長的細分場景

    從政策規劃來看,預計 2025 年國內 C-V2X 車載終端的前裝滲透率達到 50 %;路側設施規劃至 2025 年實現在典 型城市和高速公路覆蓋范圍的擴大。從產業和技術成熟度來看,5G R16 版本已于 2020 年 7 月落地,R17 版本則將于 2022 年上半年凍結。而根據 5GAA 預計,2021 年 5G Uu+LTE PC5 的芯片、模組可成熟商用;2024 年基于 R16 版本的 5G-V2X 技術 應用可基本實現。


    工業互聯網:5G R17 標準凍結有望加速相關應用落地

    R17 是 5G 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版本,對工業互聯網應用具有明顯推動作用。R15 引 入了 URLLC 技術,但主要面向 AR/VR;R16 則面向工業互聯網場景對 URLLC 技術進 行了進一步的增強;而至 R17 版本則立項 URLLC/IIoT,進一步推動 5G 在工業互聯 網場景的應用。除此以外,5G RedCap(NR Light)的推出,一方面原先難以覆蓋的 工業無線傳感網場景得以覆蓋,另一方面 RedCap 的模組價格未來將會控制在 100-200 元之間,成本的下降為應用推廣創造可能。

    3 加速賽道二:工業互聯網——受益 5G 進入產業爬坡期

    2022 年 5G 基建穩中有升,全球市場復蘇

    5G 網絡建設穩步增長,主要城區已完成覆蓋。截至今年 11 月底,我國今年新 增 5G 基站超 65 萬個,累計建成 5G 基站 139.6 萬個,覆蓋全國所有地級以上 城市市區、97%以上的縣區以及 50%的鄉鎮鎮區。中國移動完成 2.6Ghz 的 5G 基站建設約 17 萬。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深入推進共建共享,完成 3.5Ghz 的 5G 基站約 29 萬站,節約建設成本超千億元。中國廣電與中國移動簽署“5G 戰略” 合作協議,年內計劃完成 700MHz 5G 網絡共建共享 20 萬站建設。


    展望 2022 年,預計國內電信運營商整體資本開支穩中有升。宏站建設方面, 參考 4G網絡過往建設,我們預計 2022年 5G基站建設量位于 70-75萬站之間。

    中國的 5G 毫米波產業鏈已經基本成熟,具備部署和商業化的條件。重要基站 供應商華為、中興、愛立信、中信科、諾基亞貝爾均已推出了毫米波基站產品; 在終端方面,已有毫米波商用智能手機推出;而在芯片方面,高通、海思、三星、聯發科均部署了毫米波芯片。今年 7 月 13 日,十部門聯合印發《5G 應用 “揚帆”行動計劃(2021-2023 年)》。《計劃》中提出“加強 5G 頻率資源保障,適 時發布 5G 毫米波頻率規劃,探索 5G 毫米波頻率使用許可實行招標制度,研究 制定適合我國的 5G 工業專用頻率使用許可模式和管理規則”。2022 年北京冬奧 會將使用毫米波技術實現視頻傳輸。業內預測,2022 年我國將有望發放 5G 毫 米波牌照。可以預見,在今后幾年中,5G 毫米波將是發揮及完善 5G 網絡和 5G 應用的一個重要方向。

    全球 5G 網絡建設有望隨著海外疫情趨于穩定而逐漸恢復。到 2021 年 12 月, GSA 確定全球有 144 個國家/地區的 481 家運營商在投資 5G,而 2020 年底則 為 412 家運營商。其中 177 家運營商推出了 5G 移動服務,81 家運營商推出了 5G FWA 寬帶服務。98 家運營商部署了 5G SA 網絡。

    無線網:根據 Dell’Oro 最新數據,華為和中興仍然占據中國無線網市場第一 和第二的份額,愛立信和諾基亞仍然占據中國以外無線網絡市場第二和第二 的份額。全球前七廠商的份額之和超過 80%,華為占 29%、愛立信占 15%、 諾基亞占 15%、中興占 11%、思科占 6%、三星占 3%、Ciena 占 3%。值得 一提的是 Open RAN 的市場已經從 2020 年上半年的 1 億美元提升至 2021 年上半年的 10 億美元。

    核心網:中國移動 5G 核心網集采,華為中標 74.887 億元,中興中標 75.63 億元。中國廣電 5G 核心網華為和中興分別中標 11.5 億元和 10.8 億元。中國 聯通核心網根據 Dell’Oro 數據,全球今年已經新增 14 個商用 5G SA 核心網, 隨著 5G SA 增強型移動寬帶網絡的商業部署,2022 年的預期增長率比上個 季度報告的更為樂觀。目前全球排名前六的核心網供應商分別為愛立信、華 為、Mavenir、NEC、諾基亞和中興通訊。

    承載網:根據 Dell’Oro 數據,今年光傳輸設備市場略有下滑,前九個月收入 同比下降 2%,其中中國市場前九個月的收入同比下降了 9%。

    5G 行業應用走深向實,虛擬專網正從 1.0 邁向 2.0

    截至 2021 年 11 月,我國 5G 行業虛擬專網數量超過 2300 張,由 To B 通用網 絡向各行業定制的網絡演進。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 5G 應用創 新的案例覆蓋 22 個重要行業,已有 138 個鋼鐵企業、194 個電力企業、175 個 礦山、89 個港口實現 5G 應用商用落地。

    5G 應用成熟度大幅提升,綻放杯中 15%項目已實現“解決方案可復制”。 我國 5G 應用歷經 3 年多的發展,已經跨過從 0 到 1 的突破,正在實現從 1 到 N 走深向實的過程。從工信部信通院組織的過往四屆綻放杯項目看,2018 年第一 屆“綻放杯”大賽中 75%以上的參賽項目都處于 “原型設計”初級階段,這一比例 逐年下降至今年的 20.53%(今年總共參賽 12281 個項目)。今年已實現“商業 落地” 和“解決方案可復制”的項目數量總數接近 50%,其中 15%項目已實現“解 決方案可復制”。(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運營商已明確5G專網新模式,陸續發布專網 2.0。運營商面向不同的網絡需求, 分別推出三類服務模式。中國移動 5G 專網推出優享模式、專享模式、尊享模 式;中國電信推出 5G 專網致遠模式、比鄰模式、如翼模式;中國聯通推出 5G 景虛擬專網、5G 混合專網、5G 獨立專網產品。中國移動在 10 月專網高峰論 壇發布了 5G 專網產品體系 2.0,聚焦工廠、礦山等 18 個細分行業。中國聯通 在 12 月 7 日舉行的 2021 合作伙伴大會發布了 5G 行業專網產品體系 2.0,全 面升級支持 5G LAN、高精度授時、融合定位、5G TSN 等功能。

    運營商已從 5G 行業專網創收。在中國移動對外公布的 2021 年上半年業績報告 中顯示,中國移動上半年全網共簽約 900 個省級區域特色項目,拓展 452 個 5G 專網項目,合同金額超千萬,DICT 大單 122 筆,帶動 DICT 增量收入超 60 億 元,政企客戶數達到 1553 萬家。中國電信政企目前已落地 850 個 5G 定制商 用網絡,目標全年落地 1000 個。中國聯通半年營收 13 億元。


    華為成立五大軍團,單個軍團 2022 業績目標超百億。華為的五大“軍團”分別為 煤礦軍團、智慧公路軍團、海關和港口軍團、智能光伏軍團以及數據中心能源 軍團。其中智能光伏軍團 2022 年收入 200 億,利潤 40 億,2023 年收入 300 億,利潤 60 億;數據中心能源軍團業績目標 2022 年 150 億元,利潤 30 億元, 2023 年受 225 億元,利潤 45 億元。華為在 2020 年財報中顯示,華為全年已 攜手運營商在煤礦、鋼鐵、港口、制造等 20 多個行業展開超過 3,000 個 5G 創 新項目實踐。

    中興通訊成立 5G 行業產品團隊,5G 應用已覆蓋到 15 個行業。中興通訊已攜 手合作伙伴在鋼鐵、冶金、電子制造、港口、軌交、礦山、電力、融媒體、文 旅等 15 個行業實現了百余個 5G+創新應用場景的實踐,在全球范圍內成功開 展了超過 60 個示范工程。

    全球 5G專網市場 2021預計近百億人民幣市場規模。根據 Grand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2020 年 5G 專網市場規模為 9.2 億美元,2020-2027 年的復合增長 率將達到 37.8%,5G 專網市場規模隨垂直行業客戶的需求提升高速增長。


    工業互聯網受益

    5G 加速發展 我國工業通信網絡市場 2021 年市場預計達 1639 億元。根據工信部發布數據和 賽迪顧問市場結構數據測算,我國工業云平臺市場 2021 年預計達 1639 億元, 相比較 2019 年,過去 3 年年復合增長率 6.4%。

    全球工業網絡市場整體增速 6%,工業以太網市場最大,無線通信增速最快。根據 HMS Networks 分析報告,全球工業網絡鏈接新安裝節點 2021 年相比 2020 年增長 6%,其中工業以太網占全總市場的 65%,現場總線占總市場的 28%,無線 tong 新 占市場的 7%,同比增速 24%。

    工業以太網交換機市場我國增長勢頭強勁,國產廠商以躋身全球頭部。根據智 妍咨詢數據顯示,我國工業以太網交換機市場規模從將從 2016 年的 41.28 億 元增長到 2026 年的 395.68 億元,10 年復合增長率 25%。我國工業互聯網通 信廠的工業以太網交換機市場份額已躋身全球頭部。以東土科技為例,根據 ARC 咨詢 2018 年的全球工業以太網交換機市場排名顯示,東土科技已經排在第七位。此外三旺通信也屬工業以太網交換機頭部公司。


    無線通信和 5G 發展將帶動工業通信網絡快速增長。全球工業網絡鏈接新安裝節點中無線網絡擁有 7%的市場份額,同比增速 24%。HMS 也說到 5G 的成熟發展將帶動工業通信在無線側全面發展和增長。 根據我國工信部發布數據顯示,我國 5G+工業互聯網項目從 2020 年中的 600 個發展到 2021 年 10 月的 1800 個,僅 16 個月的時間項目發展數翻了三番。 5G+工業互聯網的 1800 個項目已經鏈接設備總量超過 7600 萬臺。(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4 加速賽道三:北斗——新政策、新應用、新市場

    新政策:政策助力不斷,監測采購持續發力

    北斗產業持續受益政策的高度重視。從中央到地方,圍繞北斗產業的支持政策 層出不窮,2021 年以來,包括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及上海、湖北等 地方陸續出臺北斗產業的支持政策,不斷強化北斗產業的政策驅動力。

    政府采購在監測領域持續發力。在形變監測領域,地災監測在政府采購推動下 實現快速增長,據自然資源部數據,截至 2020 年底,全國已發現地質災害隱患 點達到 33 萬多處,目前,自然資源部已開展關于 2022 年全國地質災害普適型 監測預警實驗工作部署安排,部分省市已開啟方案編制工作,預計地災監測將 持續進行。而除地災監測外,水利方面如大壩監測相關政策規劃及部分地方試 點已經展開,未來有望迎來需求釋放,成為新的增長點。


    新應用:高精度位置信息重要性的全面爆發

    高精度位置信息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當前高精度位置信息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 泛,除前述形變監測、傳統 RTK、農機自動駕駛等場景外,我們看到包括自動 駕駛、消費級應用等場景已有落地:

    (1)乘用車自動駕駛:衛慣組合系統具有明顯的互補優勢,在車中的應用正在 不斷落地。以乘用車為例,如小鵬、埃安、一汽等多款車型均搭載有衛慣組合 的高精度定位單元。假設 2025 年全球乘用車銷量恢復至 6800 萬輛,國內乘用 車銷量達 2700 萬輛;全球 L3+滲透率超 14%,國內 L3+滲透率達 20%;ASP 取 1500 元,2025 年乘用車衛慣組合導航全球及國內市場規模可分別達 146/80 億元。

    (2)消費級應用:華為已在其會員服務中上線高精度定位功能,開通服務后可 獲得亞米級定位精度,由于政策限制目前僅在廣州、深圳、蘇州、杭州、重慶、 天津、成都、東莞等八座城市開放。除華為外,小米亦已在小米 11 Ultra 和小 米 11 Pro 中上線高精度定位服務。考慮到精準定位將極大改善 AR、導航等 C 端 場景使用便利性,C 端應用市場正逐步打開。


    新市場:新興市場展現出海機遇

    新興市場需求有望持續增長。隨著疫情影響相對消退,2021 年以來,一帶一路 等沿線國家基建力度重新增長,促進海外尤其是新興市場需求出現快速增長。 長遠來看,這一趨勢具有確定性,圍繞基建相關的北斗產業需求有望持續增長。

    但當前我國北斗產業出海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從整體來說,據 SIA 數據,2020 年全球衛星導航設備市場規模約 1034 億美元,作為對比,2020 年國內終端/解決方案市場規模約 1770 億元, 占全球市場比重約 25%;從微觀層面,國內主要終端廠商海外市場占比都處于 較低水平。

    國產廠商具有一定相對優勢,有望抓住新興市場的出海機遇。國產廠商出海有 如下機遇:(1)性價比優勢

    (2)海外龍頭在新興市場地區領先幅度有限。其一,海外龍頭以歐美市場為重點,在新興市場的布局領先幅度有限;其二,星基增強服務相較地基仍有一定 性能差距,國產廠商若能實現地基增強服務提供有望提高競爭力水平。


    5 復蘇賽道一:云基建——需求結構性改善,尋找高彈性個股

    云基建需求:元宇宙&產業互聯網注入新動能,需求迎來結構性改善

    移動互聯網維持 30%以上增速,貢獻 IDC 持續增長動力。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快 速發展的周期始于 2013 年,隨著移動電話的普及、移動網絡升級流量迎來快 速增長。2018 年,在各種線上線下服務加快融合,移動互聯網業務創新大力驅 動下,移動支付/出行/視頻直播等應用場景快速普及,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增速 創下新高(同比+189%)。

    2021 年 1-10 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累計流量達 1810 億 GB,(同比+35.3%)。 其中,通過手機上網的流量達到 1732 億 GB,(同比+36.4%),占移動互聯網 總流量的 95.7%。10 月當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DOU)達到 14.32GB/ 戶·月,(同比+25%),移動互聯網流量整體維持了中高速增長。

    VR、工業互聯網等新應用場景加速落地,產業互聯網是 IDC 發展新動能。疫 情催化企業數字化轉型加速,以 Facebook 為代表的國外云廠商巨頭加大了對 于 VR/AR、元宇宙等新應用場景的投資,截至 2021 年 10 月,我國智慧城市等 項目公示招標金額超過 188 億元,物聯網連接數近 14 億,5G 應用逐步成熟, 工業互聯網等加速普及,成為云基建投資的中長期催化動力:

    政企云項目招標數突破 188 億元,較去年全年實現翻倍:根據對云平臺發 布的中標信息的統計,除去極少數數據缺失,截至 2021 年九月末,2021 年政企云平臺中標額已達到 188.20 億元,超過了 2020 年全年 98.84 億元 的中標額,接近翻倍,根據 IDC 預測,2023 年我國智慧城市總規模有望 超過 389 億美元,20-23 年增量空間 130 億美元(約 884 億元),仍然處 于發展快車道;

    物聯網增長提速,萬物互聯前景廣闊:截至 2021 年 10 月,我國物聯網用 戶數超過 13.9 億(同比+28%)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根據愛立信等預測, 2025 年物聯網連接數有望突破 250 億,帶來百億級別的增量空間 ;產業 互聯網連接數量亦保持加速發展態勢,是驅動 IDC 行業發展新動能;

    5G 應用持續豐富,元宇宙 AR/AR、車聯網加速落地。


    新場景驅動下云基建投資加碼,Facebook 大幅上調 22 年投資預期。2021 年 三季度,海外三大云廠商、Facebook(Meta)資本開支合計 326.90 億美元(同 比+30%,環比+5.97%),同環比均實現增長。其中,

    亞馬遜(Amazon)資本開支 157.48 億美金(同比+42%,環比+10.2%);

    微軟(Microsoft)資本開支 58.10 億美元(同比+54%,環比-10%);

    谷歌(Google)資本開支 68.19 億美元(同比+26%,環比+24%),主要 用于采購服務器等基礎設施;

    Facebook(Meta)資本開支 43.13 億美元(同比+17%,環比-6.5%)。 Facebook 2022 年資本開支預期高增長。國外幾大云廠商在業績說明會對此后 資本開支進行展望,預期 2021 年 4 季度資本開支整體保持當前的投資節奏, Facebook 則大幅上調 2022 年的投入建設規劃,預期 2022 全年資本開支有望 達到 290-340 億美金,(同比增長 53%-79%),主要用于購買服務器,建設數 據中心,網絡設備,及采購辦公產品等。(數據來源:公司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三季度 BAT 資本整體開支回暖,環比提升近 10%。21Q3,國內 BAT 資本開 支合計 224.02 億元(同比+2%,環比+10.2%)同環比均出現回暖,其中百度 保持較高增速,阿里較二季度進一步復蘇,騰訊同比出現下滑,環比小幅提升:

    阿里巴巴資本開支 127 億元(同比+7%,環比+16.3%),統計口徑中不含園區相關的資本支出;

    騰訊資本開支 70.61 億元(同比-19%,環比+1.8%); 百度資本開支 26.64 億元(同比+77%,環比+6.7%)

    ICT 設備:新基建投資有望加碼,盈利能力持續提升

    中國網絡市場增速領先全球平均水平。根據 IDC 統計,2020 年,我國網絡設 備總規模中國網絡市場規模為 91.4 億美元(約合 630 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 期相比增長 7.5%。

    政企及運營商市場為兩大主要市場。網絡設備按照復雜程度、性能要求、單一 客戶價值量等因素可以劃分為企業級市場和電信級市場,其中電信級市場對網 絡解決方案的復雜程度要求最高。


    場景及流量增長,帶動網絡設備更新升級。一般網絡設備的自然折舊使用年限 是 5-8 年,期間,隨著信息傳遞需求增長,以及帶寬流量的增長和網絡技術的 更迭,亦會帶動網絡設備的更新升級。從整個網絡設備的采購需求端來看,主 要是由運營商和政企兩大類型客戶所決定。隨著近幾年運營商基站從 4G 向 5G 升級、5G 商用不斷取得突破、以及網絡技術的更新升級,我們認為,未來幾年 我國網絡設備的需求整體將保持穩健增長,新應用場景的落地亦會帶動網絡設 備需求的加速發展:

    5G 基站升級帶動相應網絡設備升級。隨著 5G 基站建設日益完善,網絡設 備會隨之逐步進行更新升級,網絡設備整體的投資近幾年有望保持較快增 長。

    交換機加速邁進100Gb時代。目前的交換機市場仍以10/1GbE設備為主, 但快速向 100Gb 轉換升級,未來,100Gb 的交換器有望在園區網等實現 較快的升級部署。

    WIFI6 標準時代到來,引發設備換代需求。WIFI6 標準于 2018 年提出, 相較于 WIFI5 標準,WIFI6 速度更快、承載量更大、功耗更低。2020 年是 WIFI6 路由器普及元年,新部署的網絡設備,將更多采用 WIFI6 標準,帶 來需求增長。


    Ipv4 向加速向 IPV6 過渡。2021 年 7 月 12 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 員會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 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和應用工作的通知,亦帶動部分網絡 設備更新升級需求。

    中國服務器市場持續保持較高增速。根據 IDC 統計,2020 年,中國服務器市 場出貨量為 350 萬臺,同比+9.8%,市場規模為 216.49 億美元(約合 1,489.9 億元人民幣),同比+19.0%。其中,X86 服務器市場出貨量為 344 萬臺,同比 增長8.1%;市場規模為208.23億美元(約合1,433.2億元人民幣),同比+17.7%。

    根據 IDC 預測,2021-2025 年,中國服務器市場規模將由 257.31 億美元升至 410.29 億美元,保持 12.5%的年復合增長率。

    目前我國 X86 服務器市場份額主要在頭部三家,根據 IDC 統計,2020 年我國 X86 服務器出貨量前三的公司分別為:浪潮信息、華為、新華三,占比分別為 29%/16%/13%。


    國內分布式存儲仍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空間廣闊。分布式存儲將數據分散存儲 于網絡中的多個數據節點上,數據庫中的所有數據實時更新并存放于所有參與 記錄的區塊鏈網絡節點中,每個節點都有數據庫中的完整數據記錄以及數據備 份。根據智研咨詢統計, 2020 年我國分布式存儲行業產值 104.33 億元,同比 +46.74%,前 4 大廠商(華為、新華三、曙光、浪潮)市場累計占比 72%。

    云網安行業空間展望:網絡計算穩健增長,云與安全業務空間廣闊。我們按照 IDC 披露的網絡設備、計算存儲、云計算、安全的市場規模及 2023 年空間測算, 預計網絡及計算設備有望維持穩健增長,云與安全業務隨著企業 IT 架構云化及 國家對安全重視程度日益提升,有望保持較快增長,各自分板塊增速。

    國內 ICT 競爭格局迎來重構。根據 IDC 統計和披露的數據,我國網絡設備的核 心供應廠商包括華為、新華三、星網銳捷、中興通訊等;計算設備核心供應廠 商包括浪潮信息、華為、新華三等。在國產替代的大背景下,行業的競爭格局 有望進一步得到重構。


    我們認為,從三季度主要 ICT 廠商的表現來看,服務器的出貨仍受到了供應鏈 緊張的一定影響,部分訂單推遲至 4 季度及以后確認,從投資周期上看,我們 預計明年 ICT 設備仍將進一步穩步復蘇,催化因素包括:1)芯片供應鏈壓力 有望于明年下半年得到明顯緩解;2)Intel 新產品的推出;3)網絡建設由 25G 向更高級別帶寬升級;4)互聯網資本開支的進一步回暖。

    光模塊:受益云基建復蘇+國產替代,景氣度有望提升

    2020 年受疫情和新基建政策催化,電信和數通市場需求強勁,全年光模塊市場 規模為 80 億美元,同比增長 23%。2021 年云廠商對光模塊需求高速增長,電 信市場需求增速明顯放緩,疊加光模塊行業存在庫存積壓問題,今年國內光模 塊廠商的收入增速有所放緩。根據 LightCounting 預測,2021 年全球光模塊市 場有望增長 12%-16%,2021-2026 年的 CAGR 為 14%,主要受 DWDM、以 太網光模塊需求的拉動。如果全球宏觀局勢保持穩定,預計光模塊市場到 2026 年將超過 170 億美元。


    光模塊下游市場以電信市場和數通市場為主,云廠商支出對光模塊市場的影響 越來越大,其中明年 facebook 資本開支預計增長 53%-79%帶來明顯增量。根 據 LightCounting 指出,全球 TOP5 的 云廠商(阿里巴巴、亞馬遜、Gacebook、 谷歌和微軟)2020 年在以太網光模塊上的支出為 14 億美元,占全球光模塊銷 售的近 50%,到 2026 年支出將增加至超過 30 億美金。根據 Yole 預測,電信 光模塊市場 2020-2026 年 CAGR 大約為 5%,數通光模塊市場 2020-2026 年 CAGR 將超過 19%。

    流量爆發和網絡架構和設備升級驅動光模塊需求持續增長。1、數據流量的高速 增長驅動數據中心和 5G 基站及傳輸網的持續建設,帶動光模塊需求的增長;2、 新型數據中心網絡結構從傳統的三層架構向新型葉脊架構轉變,電信接入網從 傳統雙層架構(前傳、回傳)轉化為三層架構(前傳、中傳、回傳),都大幅提 升了對光模塊的需求;3、網絡設備的升級帶動光模塊的持續更新迭代,以數通 市場為例,每一代博通交換機的推出將推動相應光模塊的更新換代。2020-2022 年是 400G 光模塊的快速起量期,800G 光模塊有望從 2022 年開始起量,并從 2025 年底開始主導市場。目前,國內多家公司已開始布局 800G 光模塊產品, 未來有望在 800G 競爭中取得先發優勢。


    國產光模塊龍頭在產品、技術上具備先發優勢,在產能上具備規模優勢,市場 競爭力越來越凸顯,有望受益于行業增長紅利和市場集中度提升趨勢。關注國 產光模塊龍頭中際旭創、新易盛等。

    光器件:中低端產業向國內轉移,優質公司通過精益管理脫穎而出

    廣義的光通信器件按照物理形態的不同,可分為:芯片、光有源器件、光無源 器件、光模塊與子系統這四大類。其中,有源光收發模塊在光通信器件中占據 最大份額,約 65%。狹義的光器件主要指光有源器件和光無源器件。

    國產光模塊廠商崛起+國內具備人工成本優勢,中低端光器件產業逐漸向國內轉 移。光器件行業定制化程度較高,產線自動化程度較低,需要大量人工調試, 國內具備人工成本優勢,海外光器件廠商有望將更多中低端器件的研發、生產 和封裝轉移到國內。競爭格局來看,目前國內廠商在中低端光器件市場自給自 足且實現出口,中低端光器件產品附加值不高,廠商以組裝代工為主,同質化 嚴重,低價薄利使得大部分小企業難以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研發周期長、回報 慢的高端產品技術研發,因此行業內大部分廠商規模體量較小。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部分國產廠商憑借精益管理脫穎而出。優質的光器件公 司脫穎而出有幾種路徑:1、以優質的產品質量和低成本優勢切入海外光通信市 場,獲得高于國內的毛利率;2、通過整合平臺化生產能力降本增效,獲得高于 行業平均的利潤水平。由于上游光組件和光器件種類和型號眾多,光模塊廠商 更傾向于上游廠商提供一站式、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具備光器件技術平臺優勢 和產品矩陣豐富的廠商更為受益。3、將光器件技術復用至廣闊的非通信領域, 打開成長空間。

    電信和數通市場是光器件、光模塊的下游核心市場,將光器件技術復用至醫療 檢測、激光雷達、AR 等非通信領域,為光通信器件廠商打開成長空間。例如, 天孚通信的濾光片、WDM 器件、微光學產品在激光雷達、光纖傳感、激光醫 療等光學應用有廣闊的應用需求;騰景科技的濾光片、偏振分束器、透鏡、模 壓玻璃非球面透鏡等精密光學元件已應用于內窺鏡系統、流式細胞儀、DNA 測 序儀、拉曼光譜儀等生物醫療器械和設備,棱鏡組合、模壓玻璃非球面透鏡等 精密光學元件應用于 AR 等新興消費電子產品;光庫科技的隔離器、合束器、 光纖光柵、激光輸出頭等產品主要應用于光纖激光器、激光雷達、無人駕駛等 領域。

    光通信芯片:國產替代需求迫切,關注國產廠商在薄膜鈮酸鋰調制器的突破

    光收發模塊的核心技術在于光電子芯片,包括激光器芯片、光探測器芯片、集 成電路芯片、光子集成芯片等。

    目前高端光通信芯片基本被國外壟斷,國產替代需求迫切。光芯片環節,10G光芯片基本完成國產替代,國內供應商可提供少量的 25G PIN/APD 器件和 DFB 激光器芯片,25G 光模塊使用的電芯片基本依賴進口。光通信器件用電芯片在 半導體集成電路領域內屬于市場規模小、但技術要求極高的門類,與光芯片比 投資更大,研發和生產周期更長。目前,國內只有少數供應商涉足 10Gb/s 及 以下速率的電芯片產品,25Gb/s 產品上還處在送樣階段。《中國光電子器件產 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 年)》提出目標,確保在 2022 年中低端光電子 芯片的國產化率超過 60%,高端光電子芯片的國產化率突破 20%。


    國產廠商光庫科技通過收購切入鈮酸鋰調制器環節,薄膜鈮酸鋰有望成為下一 代電光調制器材料,潛在空間廣闊。高速光通信調制器芯片與模塊是應用于相 干光傳輸的核心光器件,目前行業內光調制技術主要包括:基于硅光、磷化銦、 鈮酸鋰材料平臺的電光調制器,其中,硅光調制器主要是應用在短程的數據通 信用收發模塊中,磷化銦調制器主要用在中距和長距光通信網絡收發模塊,鈮 酸鋰電光調制器主要用在100Gbps以上直至1.2Tbps的長距骨干網相干通訊上。

    薄膜鈮酸鋰調制器的體積比傳統鈮酸鋰調制器明顯縮小,打破其在要求更高性 能且更低尺寸的下一代網絡中的應用。薄膜鈮酸鋰調制器技術的應用場景廣泛, 一方面有望在高帶寬場景替換部分磷化銦市場份額,隨著城域網帶寬網絡的升 級,薄膜鈮酸鋰的應用場景更加廣泛;另一方面在國產替代大背景下,處于對 供應鏈穩定性的考慮,薄膜鈮酸鋰材料技術一旦實現國產化突破后有望優先被 我國通信設備廠商采用。全球高速相干光調制器出貨量超過 200 萬,對應薄膜 鈮酸鋰市場空間約百億級別。

    IDC 供給:政策引導轉型升級,供給度集中度有望提升

    政策引導數據有序發展,加速老舊 IDC 整改出清。2020 年,在新基建政策刺 激下,數據中心迎來建設高峰期,2021 上半年,有關部門加大數據中心能耗和 能效的審批,提出“東數西算”建設方案,引導大型數據中心向能源側集中。下半 年,在雙碳和電力緊缺的背景下,政策加大存量機房 PUE 的審核指標,并進一 步加快老舊高耗能數據中心的整改及出清。


    存量機柜超過 310 萬架,北上廣深及周邊占比超過 70%。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 統計,截至 2019 年,我國存量機房超過 310 萬架,目前分布仍以北上廣深及 周邊地區為主,三地區累計占比接近 70%。

    截至 21H1,三大運營商機柜數合計 109 萬架(含自有和第三方 IDC 開發建設), 較 20 年新增 4 萬架,根據各家此前指引,2021 年下半年有望新增約 10 萬架。

    供給端拐點已現,單機柜價格企穩回升。截至 21Q3,世紀互聯公告,零售型 IDC MRR(平均單機柜每月收入)9296 元/月/機柜(環比+3.1%);萬國數據調整后 MRR 5903 元/月/機柜(環比+1.3%)。2021 年上半年,受供給側部分沖擊及需求 疲弱影響,單機柜價格承壓,零售/批發型機柜單價整體有下降趨勢,三季度整體 價格端企穩,隨著供給側的進一步出清,以及電費的上漲,單機柜價格仍有進一步 提升的趨勢。

    客戶結構多元化提升。從各家披露的客戶結構來看,第三方 IDC 企業進一步積極 承擔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 批發型數據中心快速增長,部分 IDC 廠商轉向批發+ 零售雙輪驅動。云計算及大型互聯網企業多采用批發的業務模式,今年部分以零售 型為主的 IDC 廠商如光環新網、世紀互聯進行了業務上的轉型,采取批發+零售雙 輪驅動模式,以應對市場需求的變化。


    新增產能有序投放,供需關系有望進一步緩解。受政策利好,數據中心的建設在 2020 年迎來小高峰,根據各家公告統計測算,2021 年步入逐步交付期,三季度頭 部 IDC 廠商累計新增機柜數約 3.6 萬架,存量機柜數超過 45 萬臺,總功率約 2600 兆瓦。整體來看,自建+并購成為獲取資源的重要手段,部分廠商亦加大了資源儲 備力度以應對未來一線城市資源的進一步緊張。

    云廠商大型基地逐步采用自建模式為主,一線城市的合規數據中心資源相對稀 缺性較高,具有一定的溢價基礎,我們看好在一線城市資源儲備豐富的頭部第 三方 IDC 廠商未來價值進一步提升空間。

    加大高耗能數據中心改造,制冷環節為改造重點。政策加大高耗能數據中心改 造,老舊 IDC 改造空間預計百億以上。北京深圳地區先后出來了相關文件規定 存量數據中心改造后 PUE 不得高于 1.4,根據工信部數據,截至 2019 年,我 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達到 314.5 萬架,其中一線城市占比接近 64%,中國企業數據中心 PUE 高于 1.5 機 房占比約 88%,假定未來一線城市內 PUE 高于 1.5 的機房都存在潛在整改需 求,按照平均單機柜整改 1-2 萬元成本支出,我們推斷目前國內老舊機房改造 空間在 170-350 億元;

    改造技術路徑探討:從路線上,主要有 1)老舊設備替換(按設備成本計費)、 2)對機房進行物理分割(平均 4-5 千元/機柜)、3)系統調優和改造自然冷卻 空調、4)其它針對性的改造方式等。


    制冷環節為數據中心升級改造重點。雙碳政策下,IDC 實現碳中和轉型路徑主 要包括直接采用可再生能源發電、購買綠電&綠證、以及先進設備降低各個環節 的 PUE 水平:

    采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分為投資分布式光伏(在數據中心樓頂安裝分布式 光伏,滿足機房照明燈用電,作為峰值電力補充手段)和集中式光伏等(重 要電力來源方式,白天的時候提供電力,余電上網,抵消晚上消耗的電力 碳排放);

    購買綠電(風、光、水)或購買綠證:重要補充方式,未完成消納指標的 市場主體可通過自愿認購綠證的替代方式完成消納量;

    采用高效的設備降低各個環節的能耗水平(降低 PUE):通過高效的設備 能夠有效降低各個環節的能耗水平(降低 PUE):由于算力系統不間斷運 行需要配電系統和制冷系統的保證,因此減少配電系統和制冷系統使用的 電能將成為優化 PUE 的關鍵,此外,集成化 IT 系統也是減少 IT 系統應用 能耗的重要手段。(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6 復蘇賽道二:云通信——企業通信加速上云,帶動云辦公終端發展

    企業通信向云遷移,疫情催化下加速發展

    傳統企業通信系統以本地部署模式為主,硬件為主軟件為輔,更多面向大型企 業客戶。隨著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云通信服務企 業出現,企業通信系統使用門檻降低,企業通信服務的用戶范圍延伸至中小企 業。結合不同的應用場景,企業通信產品形態也更加多樣化,從最初以語音、 短信和呼叫中心為主,逐漸向 IM、實時音視頻和云客服等新型產品延伸。

    全球統一通信及協作(UC&C)市場加速發展。根據 IDC 數據,全球 UC&C 的 市場規模 2019 年為 38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7.7%。2020 年第三季度 UC&C 市場規模為 122 億美元,同比增長 26.7%,其中 UC 協作市場規模 58 億美元, 同比增長 46.7%;UCaaS 市場規模為 43 億美元,同比增長 23.3%;傳統視頻 會議系統市場規模下降 2.3%;小型會議室視頻會議端點和基礎設施設備分別增 長 72.5%和 39.6%;IP話機系統同比下降 32.9%。根據 Market Insight Repors, UCaaS 市場規模預計從 2020 年的 239.3 億美元,增長至 2025 年的 432.6 億 美元,五年間 CAGR 為 16%。

    云通信發展催化硬件終端需求高速增長

    UCaaS 服務商和終端廠商協同互補發展。UCaaS 的發展催化硬件終端的需求, 既催生新的產品形態,也促使終端應用滲透率提升。UCaaS 服務供應商通常將 其應用服務器置于自己的數據中心或托管在第三方數據中心運行或托管于公有 云 IaaS 廠商的服務至上,如亞馬遜、谷歌、微軟、阿里或騰訊等。用戶可以將 軟件客戶端下載至自己的各類設備中(PC、手機、平板等),或通過使用 WebRTC 或插件通過 Web 瀏覽器訪問。統一通信硬件終端包括 IP 話機、視頻會議系統、 數字白板、耳麥、擴音器、攝像頭外設、麥克風等,這些設備可以和 UCaaS 服務打包銷售,也可以由客戶單獨購買。


    SIP 話機行業進入平穩增長期,行業規模約 70 億人民幣。全球 IP 電話滲透率 仍較低,由于全球各國電信法令松綁程度不一,各國的 IP 化發展水平也不盡相 同。企業通訊類產品最終客戶的換機周期約 5-10 年,由于行業滲透率仍在提升 過程中,行業需求主要來自新增需求。2015 年-2019 年全球 SIP 話機終端的銷 售收入規模復合增速約為 15.6%,2019 年增速放緩至 12.7%,2019 年約 14.45 億美元(保守約 70 人民幣)。2020 年受疫情影響行業增速明顯放緩,預計 2021 年恢復提升。

    視頻會議是指兩方或多方,通過通信設備和網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與視頻直 播、視頻錄播等其他形式最大的區別在于其實時交互性。商務類視頻會議對視 頻會議的流暢度、安全性、會議環境要求更高,因此需要保證系統服務器及客 戶端的帶寬條件和設備的專業性。全球市場規模:根據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預測,2019 年全球視頻會議市場規模為 53.2 億美元,預計到 2027 年 將達到 109.2 億美元,在預測期內的復合年增長率為 9.7%。尤其是新冠疫情爆 發后,全球范圍內的企業越來越多采用視頻協作解決方案開展業務。


    云辦公硬件終端伴隨云通信平臺用戶數和使用量的增長而增長。根據 Frost & Sullivan 預計,從 2019 年到 2026 年,全球專業耳機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CAGR) 將達 11.1%;市場收入規模預計從 2019 年的 14.1 億美元增長至 2026 年的 29.4 億美元,市場出貨量預計從 2019 年的 2290 萬臺增長至 2026 年的 6570 萬臺, CAGR 為 16.3%。商務耳麥在全球辦公人員中的滲透率約 15%,仍有較大提升 空間。商務耳麥行業巨頭包括 Plantronics、Jabra、Sennheiser Communications 和 GE 等國際品牌,一些地區性的供應商也在各自的領域成長,如亞太地區的 Dasan 電子,中國的 Hion,澳大利亞的 Addcom,印度的 Telekonnectors,日 本的 Nagatsuka,以及拉丁美洲的 Felitron 等。

    海運及上游供應鏈短缺逐步緩解,企業通信優質龍頭出口業務復蘇

    2021 年宏觀環境不利因素對中游企業通信終端廠商的出口業務有所抑制,主要 體現在幾方面:1、海運不暢、港口擁堵、發貨時間延長等問題對出口企業的出 口運輸造成阻力,海運費用的大幅上漲擠壓了中游終端廠商和渠道商的利潤空 間;2、上游芯片等原材料供應緊缺,影響云辦公終端廠商部分產品的正常出貨, 以億聯網絡為例,由于芯片短缺,部分 T5 系列高端 SIP 話機的正常出貨受影 響,銷售端引導客戶采購供應順暢的型號,對企業正常的產品結構升級步伐有 一定阻礙;3、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毛利率和匯兌損益帶來不利影響;4、 海外疫情的不確定性對企業經濟活動帶來沖擊,一定程度抑制了中小企業 IT 設 備采購開支意愿,同時疫情也對企業通信終端的現場安裝部署和線下營銷和咨 詢活動帶來不便。

    展望 2022 年,伴隨疫情受到控制或逐漸常態化,全球經濟處在持續復蘇的進 程中。隨著海運壓力和芯片等原材料供應緊缺問題的逐步緩解,中游硬件終端 出口企業的正常出貨和利潤空間都將得到改善。企業通信優質龍頭億聯網絡在 疫情沖擊下保持市場競爭力,出口業務復蘇趨勢下市場份額仍有提升空間。

    7 跨界創新一:通信產業鏈賦能汽車新三化

    新三化提升汽車賽道景氣度,汽車零部件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汽車新三化勢不可擋。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進程持續推進,無 論從全球還是國內來看,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滲透率都在持續快速提升。 具體來看,據中汽協數據,2021 年 1-11 月新能源車滲透率已達 13%(按銷量, 包括乘用車和商用車),而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 預計 2025 年新能源汽車銷售量將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 的 20%,而《節能與 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 2.0》進一步提出,預計到 2035 年,節能汽車與新能源 汽車年銷量各占 50%;《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 2.0》規劃到 2025 年,我 國 PA 級、CA 級(交通擁堵、高速公路有條件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銷量 占汽車總銷量超過 50%,C-V2X 終端的新車裝配率將達到 50%。


    而在汽車新三化的核心機遇下,國產汽車零部件廠商迎來彎道超車機遇:

    (1)汽車新三化推動產業鏈格局重塑。一方面汽車三電系統代替傳統三大件,新 增零部件釋放新的供應機會,使國產廠商得以與原有海外供應商站在同一起跑線。 另一方面自主品牌的崛起,在新能源車時代話語權顯著增強,并且自主品牌正在轉 變燃油車時代跟隨者的形象,成為新能源車時代高端車型的引領者,推動汽車供應 鏈的格局重塑。

    (2)2021 年汽車產業由于缺芯、疫情、海運等特殊情況,車企存在較大保供壓力。 而從銷量增速來看,今年以來自主品牌始終保持同比正增長,顯然自主品牌依托國 產供應鏈,供應壓力相對更小,未來有望進一步打開零部件國產替代的空間。

    (3)國產零部件廠商在響應速度、服務能力上更具優勢。國產零部件廠商更貼近 車企,能夠及時、快速地響應車企研發需要。考慮到目前新能源車型的開發節奏較 燃油車時代有顯著提升,響應速度和服務能力上的優勢有望贏得更多市場份額。


    通信產業鏈賦能汽車新三化

    整體來看,通信產業鏈賦能汽車新三化的相關環節包括:

    (1)汽車電動化趨勢下,新能源車平臺電壓正向 800V 切換升級,驅動汽車連 接器持續向高壓方向發展,單車價值量顯著提高;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除 傳統外,還包括對動力系統中動力電池的冷卻、電機冷卻和電子設備冷卻等新 增需求,釋放增量價值。

    (2)汽車智能化趨勢下,智能駕駛方面,多傳感器融合的自動駕駛技術路徑中, 激光雷達、衛慣組合導航系統等作為重要的冗余硬件設備,帶動相關產業鏈如 激光雷達光學部件等需求釋放。智能座艙方面,汽車座艙也進入智能化升級路 徑,單車價值持續提升,智能座艙及上游芯片等相關產業鏈迎來快速增長。除 此以外,汽車智能化也要求對現有的行車記錄儀進行升級,EDR 在智能網聯汽 車時代重要性日益突出。汽車電子化程度的提高,對汽車智能控制器的需求也 在不斷增加。

    (3)汽車網聯化趨勢下,車聯網的持續滲透帶動車載通信模組、OBU/RSU 等 需求釋放,并推動車載網關升級;而車載通信速率的提升和智能化背景下車載傳感器用量的增長,也推動車載高速連接器量價齊升。UWB 技術也在汽車鑰匙、 活體雷達等方面逐漸得到應用。

    連接器:高速高壓時代,國產廠商迎發展良機

    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驅動高速高壓連接器需求增長。汽車連接器是連接器 第一大應用領域,主要類別中,低壓連接器主要用于傳統燃油車,而汽車電動化、 智能網聯化分別催生出高壓連接器和高速連接器需求。


    而在新能源汽車細分領域,國產連接器廠商已取得一定突破,成為產業內相關企 業拓展的重點領域。

    熱管理:電動化驅動熱管理系統量價齊升

    電動化趨勢下,整車熱管理系統復雜化,釋放增量部件。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 統可以分為電池系統、空調系統和電機電控系統熱管理。對比傳統燃油車,一 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車采用電機,沒有熱機情況下,需要額外的產熱裝置用于 加熱乘員艙;另一方面,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在 15°C -35°C 時性能最佳,因此動 力電池熱管理系統需要同時具備冷卻和加熱裝置用于控制電池溫度。

    因此新能源汽車單車熱管理系統價值量顯著提升,電動化大背景下,熱管理市 場量價齊升。根據三花智控可轉債募集說明書顯示,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核 心組件單車價值量可達到 6410 元,是傳統汽車熱管理系統核心組件單車價值 量的 2 倍以上。展望未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集成度、復雜程度等進 一步提高,預計單車價值量仍有上升空間,結合電動車滲透率持續提升背景, 熱管理市場進入量價齊升階段。


    EDR:政策紅利推動賽道景氣度提升

    EDR 政策強制執行在即。2021 年 2 月《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第 2 號修 改單發布,規定要求乘用車應配備能記錄碰撞等特定事件發生時的車輛行駛速 度、制動狀態等數據信息的事件數據記錄系統(EDR),相關規定將于 2022 年 1 月 1 日起執行。

    EDR 市場增量空間廣闊。根據高工產業研究數據,2020 年新車中搭載 EDR 設備 的新車僅 135.71 萬輛,市場滲透率為 7.12%。由于符合 GB/T 38892 規定的 DVR 所需的整車試驗以及零部件試驗流程偏多、繁瑣,因此預計整車廠將更傾向于 安裝 EDR。假設 2022E 乘用車銷量 2300 萬輛以 2022 年新生產乘用車 80%滲透 率估計,ASP 以 350 元估計,預計市場規模為 64.4 億元。


    智能駕駛:激光雷達、衛慣組合導航系統應用加速

    根據獲取位置信息的技術方法和傳感器方案,我們將自動駕駛分為三大技術路 徑:(1)以特斯拉為代表的純視覺方案,采用車載攝像頭為主要感知設備,結 合算法確定車輛位置信息;(2)多傳感器融合方案,包括攝像頭、車載雷達、 衛慣組合導航系統等多種感知設備,實現多源融合定位,這是除特斯拉以外的 絕大多數車廠(自 L2+發展,如奧迪、蔚來等)或科技公司(往往定位 L4+,如 谷歌 Waymo/百度 Apollo 等)的選擇;(3)車路協同路線,將車載的部分感知 能力轉移至路側,通過 V2X 實現車輛位置信息的獲取和交互。

    其中,多傳感器融合路徑中,激光雷達成為核心部件,應用落地正加速,而車 廠對衛慣組合導航系統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升。2021 年開始,激光雷達落地應 用進程明顯加速,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車型不斷發布,在不同價位的乘用車皆 有搭載;而如前文所述,衛慣組合導航系統也獲得乘用車車廠認可,落地應用 不斷出現。(報告來源:未來智庫)


    智能座艙:滲透率持續提升,國產 SoC 廠商積極布局

    智能座艙滲透率持續提升。智能座艙主要構成包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儀表盤、 抬頭顯示(HUD)、 流媒體后視鏡、語音控制等。相較高級別智能駕駛應用,智 能座艙的落地速度更快,包括屏幕走向多屏化、大屏化、聯屏化等已成為趨勢。 據 IHS Markit 數據,預計 2025 年全球/國內市場智能座艙新車滲透率分別可接近 60%/80%,至 2030 年市場規模可分別達 681 億美元/1600 億元。

    座艙 SoC 決定智能座艙功能和性能,國內廠商積極布局。對于座艙而言,決定 其功能和性能的關鍵是主 SoC 的算力,而在當前市場中,高通等海外龍頭優勢 較為顯著,為市場主要參與者,國內廠商如華為、地平線、全志科技等入局時 間較短,積極布局,加速追趕。


    車聯網:車載終端應用落地加速,車載網關持續升級

    C-V2X 車端落地應用加速,相關產業鏈環節持續受益。V2X 架構需要智慧的車、 智慧的路等共同實現車路協同,目前來看,V2X 車載單元(OBU)落地快于路側 終端(RSU)建設,例如蔚來 ET7、長城摩卡、上汽通用別克 GL8 Avenir、廣汽 埃安 V 等車型均已搭載 V2X 功能,相關產業鏈環節如通信芯片、車載通信模組、 OBU 制造商有望充分受益。車載終端的硬件產品形態多樣,包括 T-Box、智能天 線等,現階段 OEM 廠商量產車型大多采用 V2X 模組與 TBOX 融合的技術方案。 展望未來,據佐思汽研,預計 2025 年國內前裝 C-V2X OBU 的市場規模可超 100 億元。

    車載網關是整車網絡的數據交互樞紐,智能網聯背景下持續升級。網關作為中 心樞紐,負責安全和功能域之間互聯并處理異構車載網絡中的數據。一方面, 智能化背景下,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變化、邊緣計算能力的要求等提高了車載 網關的數據處理能力要求;另一方面,OTA 更新、車載傳感器的增多、5G 速率 的提升等使車載網關的網絡傳輸性能也需要進一步提升。


    UWB 數字鑰匙的應用落地正在加速。從規范角度來看,成員包括主要車廠、手 機廠在內的車聯網聯盟(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簡稱“CCC”)于 2021 年 7 月發布了數字密鑰 3.0 規范,定義了智能汽車基于 UWB/BLE+NFC 的互聯方案; 從應用角度來看,寶馬、蔚來等均已引入 UWB 數字鑰匙應用。

    8 跨界創新二:數字能源——數字基礎設施助力社會綠色轉型

    數字經濟優化能源結構,賦能傳統行業,推動社會綠色轉型

    以 5G、云計算、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數字產業是能源消耗的大戶,在碳中和背 景下,數字經濟將通過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提供新能源建設所需的材料設 備、賦能傳統企業轉型、助力完善新型電力交易體系等多方面推動社會綠色化 轉型。

    舉措一:數據中心和 5G 等基礎設施將大幅提高新能源使用比例

    碳中和背景下,數據中心和 5G 等基礎設施使用清潔能源比例有望持續提升。

    12 月 28 日,國家發改委等部分印發《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求推動數 據中心和 5G 等新型基礎設施綠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鼓勵數據中 心建設使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通過自建拉專線或雙邊交易提升綠色 數據中心電能使用水平,促進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支持模塊化氫電池和太陽 能板房等在小型或邊緣數據中心的規模化推廣應用。結合儲能、氫能等新技術 提升可再生能源在數據中心能源供應中的比重。


    舉措二:賦能傳統行業轉型,優化流程節本降耗

    數據中心和 5G 等數字經濟將進一步支撐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推動煤炭、水 泥、鋼鐵、有色、石化、化工等傳統行業加快“上運用數賦智”步伐。以智慧 礦山場景為例,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實現礦山開采設計、計劃、 生產、調度、決策等過程的智能化,而 5G、邊緣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數字基礎 設施將提供底層算力基礎支撐,提高傳統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損耗。

    舉措三:完善電網建設,推動點對點電力交易

    隨著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占比持續提升,充電樁、智慧園區等新場景接入需 求的不斷增加,電網調節能力難度進一步加大。以 5G、物聯網等為代表通信技 術將助力電網信息化建設,助力實現點對點的電力交易,其中,5G 技術將適配 電網“發輸電配用”全業務環節的通信訴求、5G 網絡切片安全將補充電力通信 專網、嵌入物聯網模組的智能水電表等助力采集爆發式增長的交易信息,實現 多場景的電力信息化交易應用。


    舉措四:通信設備廠商將提供新能源設備組件等,助力新能源建設交付

    制造業和新材料技術的更迭助推了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一部分優秀的通信 綜合產品提供商將進一步提供光伏、風電、儲能所需的組件、支架、電源設備 等,助力新能源建設交付。例如:光纖光纜和電力傳輸領先企業中天科技,積 極布局海上風電和新能源等產品線,助力海上風電和光伏裝機;數據中心 UPS 提供商科華數據、科士達、易事特等具備生產儲能系統、光伏逆變器等組件能 力,自身亦具備多重增長曲線。

    新能源占比快速提升,2030 年仍有 6 億千瓦以上增長空間。10 月 24 日,《中 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 發布(下稱意見),意見指出到 2030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25%左右, 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 12 億千瓦以上;到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 費比重達到 80%以上;截至 9 月底,全國風電裝機容量 3.0 億千瓦(占比 13%), 光伏發電裝機容量 2.78 億千瓦(占比 56%),較 2030 規劃仍有 6 億以上的增 長空間,對應未來 10 年年均復合增速 17%以上,空間廣闊。

    國內迎來新能源平價上網時代。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 2021 年新能源 上網電價政策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 2021 年起,對新備案集中式光伏電站、 工商業分布式光伏項目和新核準陸上風電項目,中央財政不再補貼,實行平價 上網。

    光伏:2030 年國內光伏裝機容量有望翻倍

    根據 CPIA 數據,2020 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規模 130GW,預計 2021 年全球光 伏新增裝機預計 150-170GW,樂觀情況下,2025 年有望超過 330GW,未來 5 年對應年均復合增速約 14.2%;

    2020 年我國光伏裝機超過 48GW,預計,2021 年我國新增光伏裝機規模為 55-65GW,樂觀情況下預計 2025 年新增光伏裝機容量有望超過 110GW,未來 5 年對應年均復合增速 11%。


    風電:海上風電招標重啟,2025 年風電裝機量仍有 2 倍以上空間

    我國風電年裝機復合增速有望達到 40%以上。預期全球風電市場將從 2022 年 將正式進入平價時代,吊裝需求快速提升;2022-2025 年海外和國內新增裝機 年均復合增速將分別達到 35%和 44%,全球復合增速為 38%。根據國際可再 生能源署(IRENA)的預測,全球要想達到本世紀下半葉將全球溫升較工業化 之前控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需要更為激進的海上風電發展目標,全球 2050 年 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需要達到 2002GW,而 2020 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僅為 不到 7GW。

    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總體造價區間為 1.44-1.85 萬元/千瓦,送出電纜占比約 5-10%。海上風電的主體工程投資主要包括:風電機組(含塔筒)、風電機組基 礎、場內集電線路(陣列電纜)、送出海纜、海上升壓站、陸上集控中心組成。 其他費用主要包括:征海征地費、前期工作費、工程建設管理費等。其中,風 電機組(含安裝)占比約 45%,220KV 送出電纜占比約 5-10%;


    儲能:光儲融合加速,工業應用空間廣闊

    新型電力儲能 5 年有 10 倍以上增長空間。截至 2020 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 35.6GW,同比增長 9.8%;其中抽水蓄能累計裝機占比最大, 為 89.30%,其次為電化學儲能,累計裝機規模 3.28GW,占比 9.2%;新型電 力儲能 5 年有 10 倍以上增長空間。7 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 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到 2025 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 規模化發展轉變,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 3000 萬千瓦以上,根據中關村儲能產 業技術聯盟統計,截至 2020 年,我國已投運的新型電力儲能(包含電化學儲 能、壓縮空氣、飛輪、超級電容等)累計裝機規模達到 3.28 吉瓦,到 2025 年 增長空間在 10 倍以上,年均復合增速超過 55%。

    電池、逆變器為儲能最大成本占比。2021 年儲能系統的平均單價約為 1200-1300 元/KWh,其中電池、逆變器、EMS(能量管理系統)、BMS(電池 管理系統)占比分別為 60%、20%、10%、5%。 根據 CAESN 披露,2020 年國內儲能電池出貨量前 5 名的公司分別為:寧德時 代 、 力 神 , 海 基 新 能 源 、 億 緯 鋰 能 、 以 及 上 海 電 器 , 占 比 分 別 為 17%/11%/9%/9%/8%;

    2020年國內逆變器出貨量前5名的公司分別為陽光電源、科華數據、索英電氣、 上能電器、南瑞繼保,占比分別為 25%/19%/15%/11%/8%。


    電網:電力信息化投入增加,電力市場化交易持續完善

    新能源發電量占比提升,國網信息化升級加速。2020 年全球電力能源占終端能源消耗比例為 26%,預計 2060 年將超過 70%,其中,清潔能源占比將從 2020 年的 24.3%進一步提升至 2060 年的 90%。清潔能源發電受制于自然資源條件影響,存在較強的發電峰 谷值,電力波動加大,對電網信息化的調度負荷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在此背景 下,電力信息化的投資有望進一步增加。

    健全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推進完善電力市場機制建設。

    虛擬電廠調節用電側電力負荷,助力能源有序調度。虛擬電廠是指通過先進信 息通信技術和軟件系統,實現分布式電源、儲能系統、可控負荷、電動汽車等 需求側的聚合和協調優化,以作為一個特殊電廠參與電力市場和電網運行的電 源協調管理系統,打通電網公司、負荷側用戶、電源供應商之間的數據信息的 通道及能源互濟能力;

    9 跨界創新三:光器件——超脫光通信,激光方向重點拓展

    光學元器件廠商跨領域布局,關注激光領域的增量投資機會

    跨領域應用之半導體激光元器件和激光光學元器件 激光器是激光裝備的關鍵功能部件,是激光的發生裝置,其中最重要的光學系 統有三大功能部件,包括泵浦源、增益介質、諧振腔。激光器按照增益介質可 分為:1、液體激光和氣體激光;2、自由電子激光器;3、固體激光,又分為以 晶體為工作物質的“固體”激光器和以玻璃光纖為工作物質的“光纖”激光器; 4、半導體激光器。


    跨界創新三:光器件——超脫光通信,激光方向重點 拓展 光學元器件廠商跨領域布局,關注激光領域的增量投資機會 \uf06c 跨領域應用之半導體激光元器件和激光光學元器件 激光器是激光裝備的關鍵功能部件,是激光的發生裝置,其中最重要的光學系 統有三大功能部件,包括泵浦源、增益介質、諧振腔。激光器按照增益介質可 分為:1、液體激光和氣體激光;2、自由電子激光器;3、固體激光,又分為以 晶體為工作物質的“固體”激光器和以玻璃光纖為工作物質的“光纖”激光器; 4、半導體激光器。

    半導體激光不斷突破新的應用領域,行業規模快速增長。目前行業內少部分利 用燈如氙閃光燈作為泵浦源,大部分利用半導體激光器作為泵浦源。與固體激 光器、光纖激光器等其他類型的激光器相比,高功率半導體激光器在效率、可靠性、成本、尺寸等各方面都具有優勢,目前主要被作為固體激光器和光纖激 光器的泵浦源,也可以直接應用于醫療、工業、國防、科研以及激光雷達等領 域。

    激光光學元器件受益于下游高端激光器行業的需求增長。光電子元器件是高性能激光器的基礎,其應用了減反膜、反 射膜、濾光膜等光學薄膜技術,同時隔離器、合束器、聲光調制器等器件也是 高性能激光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激光光學領域的主要企業包括美國貳陸集團、 德國通快、Suess MicroTec、瑞士 FISBA 等國外公司。目前國內部分科研機 構可提供少量激光光學元器件用于科學研究需要。國內主營業務類似的企業包 括藍特光學、福晶科技、騰景科技等。例如,騰景科技在光纖激光領域主要提 供精密光學元件以及鍍膜光纖線、準直器、聲光器件等光纖器件產品,已應用 于光纖激光器的量產。

    跨領域應用之激光雷達

    隨著 L2 級別及以上的量產車型越來越多,激光雷達逐漸成為車廠宣傳新車型時 的“硬實力”之一,國外激光雷達廠商也紛紛上市。根據 Yole Developement 發布的《2021 年汽車與工業領域激光雷達應用報告》,法雷奧(Valeo)排名第一, 市場占比 28%。速騰聚創(RoboSense)排名第二,占比 10%。盧米納爾(Luminar)、 大疆(Livox)、電裝(Denso)、大陸(Continental)、Cepton 這 5 家廠商以 7%的市 場占有率并列第三。緊隨其后的是因諾維茲(Innoviz)、Ibeo 分別占比 4%。接 著是華為(Huawei)、禾賽科技(Hesai)、圖達通(Innovusion)、威力登(Velodyne) 占有率均為 3%。


    激光雷達分機械激光雷達和固態激光雷達,固態激光雷達中也衍生了 MEMS、 OPA 以及 Flash 這些不同的固態或混合固態技術。從行業最新進展來看,機械 激光雷達大廠 Velodyne 也開始推 Velarray 系列的固態激光雷達。英特爾打算 和 Luminar 合作推出自研的 FMCW 激光雷達,預計 2025 年面世。

    激光雷達原理與光收發模塊類似。激光雷達和光收發模塊類似,均由發射系統、 接收系統及信息處理三部分組成。其工作原理是向目標探測物發送激光光束探 測信號,然后將目標反射回來的回波信號與發射信號進行比較,進行適當處理 后,便可獲取目標的距離、方位、角度、速度、姿態、形狀等多種參數信息, 從而對目標進行探測、跟蹤和識別。

    激光雷達市場空間廣闊,光通信器件廠商跨領域布局激光雷達市場帶來新增量。2020 年全球汽車與工業領域激光雷達市場規 模達 17.66 億美元,預測 2026 年市場規模達 57.18 億美元,對應 21%的年均 復合增長率(2020-2026E)。激光雷達發射模組定制化程度較高,對光學設計 組裝工藝、質量管理能力等要求較高,目前市場參與者相對較少,近幾年國內 光通信器件廠商開始跨領域布局激光雷達市場,例如天孚通信的濾光片和光引 擎可用于激光雷達領域。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我們的任何投資建議。如需使用相關信息,請參閱報告原文。)

    精選報告來源:【未來智庫】。未來智庫 - 官方網站

    蘇州邁特通訊科技做什么的?

    邁特通信設備(蘇州)有限公司的前身由現代濾波器鼻祖康姆迪于1997年在蘇州工業園區成立,邁特于2002年收購正式成立,并于2011年由在深交所上市的蘇州春興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收購。

    公司主要從事以射頻技術為基礎的無線通信產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致力于成為全球一流的無線通信設備供應商。公司總部在蘇州,在國內外設有多處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與客戶服務團隊,與華為、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等全球知名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以上就是關于蘇州光通信模塊外殼,通信行業深度研究及2022年投資策略的知識,后面我們會繼續為大家整理關于蘇州光通信模塊外殼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国内久久精品视频| 99精品视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天天爽夜夜爽8888视频精品|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V| 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日本精品VIDEOSSE×少妇| 国产精品臀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三上|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一区二区亚洲精品精华液|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无码精品蜜桃一区二区三区WW|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专区| 国产精品福利影院|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538prom精品视频我们不只是|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1年|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麻豆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精品视频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中文字幕动漫精品专区|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va|